首页 > 固态电池

为您推荐固态电池相关展会

广州世界电池产业展-亚太电池展-亚太储能展
WBE
60000㎡
观众人数:4.5w
hot
1.5w人浏览
订阅

为您推荐固态电池相关资讯

太蓝新能源二期开工,加速固态电池落地进程
日前,在太蓝新能源重庆二期项目施工现场,举行重庆两江新区2023年四季度项目集中开工暨竣工投产活动。其中,固态电池企业太蓝新能源董事长兼CTO高翔博士作为开工企业代表现场致辞。 太蓝新能源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担当“固态电池普及者”的角色,着力推动新型固态锂电池及关键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早在2011年起,其核心研发团队就开始致力于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开发。2022年,太蓝新能源建成、投产了首座固态电池工厂,成为业内首家实现量产半固态电池的企业。如今其落地两江新区的重庆二期项目开工投产,将与两江新区汽车产业链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太蓝新能源重庆二期项目规划产能2GWh,以生产乘用车动力电池为核心,兼顾小动力、储能等使用场景。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0亿元。太蓝新能源始终坚持实施“固态电解质关键技术研发”与“商业可普及化”双线并举。此次二期项目开工,将有效助力其固态电池产品研发、量产乃至商业化落地,加速其发展历程。 太蓝新能源二期项目效果图太蓝新能源作为固态电池领域氧化物路线的代表性企业,通过材料和工艺创新,研发出电解质超薄膜制备技术和界面柔化技术,成功解决了氧化物路线面临的锂离子导电率低,和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性差的两大痛点。如今,太蓝新能源已经开发出基于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解质和固态锂电池,也完成了多种新材料和先进半固态/固态电池的技术储备。接下来,太蓝新能源将会抓住固体电池蓬勃发展的风口机遇,以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基于固态电池商业化方面的优势,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就像太蓝新能源董事长兼CTO高翔博士在活动现场发言表示的那样:“‘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情怀,是推动太蓝跨步前进的力量源泉。太蓝新能源将蓄加动力,以‘固态之芯’塑造锂电产业新势能,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太蓝新能源会持续深耕固态电池领域,不断夯实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并加速固态电池产品商业化落地进程。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还会跟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发挥规模优势,推动行业整体登上新的台阶。
【会议报告】固态电池界面的跨尺度原位研究
在过去三十年里,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越性能,为便携式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为了满足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全固态锂电池因其使用固体电解质而成为研究热点。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面临主要障碍——高界面阻抗。因此,深入理解固态电池界面在原子尺度上的特性对于电池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需要从微观到宏观尺度,全面掌握电池内部和界面的形态、结构、成分及化学状态的变化及其机理。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多种能够在不同尺度上提供丰富信息的表征手段,而且要能将这些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 传统电池表征技术通常在电池充放电至特定状态后,将电池拆解并分析电极或固体电解质的样本,这一过程繁琐且可能忽视电池拆解和样本分离过程中的结构和状态变化,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相比之下,现代原位表征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电池运行机制和失效机理,为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提供多角度的数据支持。 针对固态电池技术、材料、市场及产业等问题,中国粉体网计划于2024年1月18日至19日在昆山举办第五届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大会。此次会议旨在为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电动车、储能、特种应用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固态电池行业的进步。 在本次大会上,燕山大学的唐永福教授将分享关于固态电池界面跨尺度原位研究的见解。唐教授长期从事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储能设备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原位表征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多项专利申请。 总之,第五届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大会将是一个集学术交流、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于一体的盛会,对于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报告】全固态电池高稳定性硫化物电解质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热稳定性和适中力学性能而被视为最有应用潜力的固态电解质之一。然而,这类材料的空气稳定性较差,以及与多种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界面问题,阻碍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步伐。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屹锂科技)根据生产和开发需求,整合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的能力,自主设计研发了生产线设备,对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成分和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目前,电解质产品的产能已达50 kg/周(室温离子电导率为16 mS/cm),为高性能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的制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屹锂科技专注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生产,是全球领先的硫化物固态锂电池供应商。自2018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刘希教授开始筹备全固态电池项目;2019年,开始筹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2020年,成功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备出1Ah电芯;2021年,屹锂科技成立,并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备出2Ah电芯;2022年,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立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中试基地,启动了中试产线建设和调试,一期产能达到50MWh/年,并成功制备出5Ah电芯;2023年,完成了二期中试基地的产线建设,产能提升至150MWh/年。 屹锂科技致力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已成功申请并获得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其中,“基于电化学模型的固态锂电池状态估计方法及系统”、“一种铋掺杂硫银锗矿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一种IIA族元素以及双卤素掺杂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应用”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针对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材料、市场及产业等问题,中国粉体网将于昆山举办第五届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大会。此次大会旨在为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电动车、储能、特种应用等终端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届时,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希将发表题为《全固态电池高稳定性硫化物电解质制备技术与产业化》的报告。 张希,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现任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网联首席科学家。他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智能管理技术和材料信息学,是IEEE Senior Member、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委会委员、全气候电动汽车电池及其管理国际学术研究联合体委员、华为技术公司智能汽车特聘顾问等。
100亿/20GWh,又一固态电池项目落地!
近日,广东恒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市成功备案通过一新项目,将建设一个占地约200亩的20GWh高端固态电池项目,预计规划总投资人民币100亿元,将发展成为集产业研发中心、办公楼、生产厂房等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大型产业基地。 据悉,广东恒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的企业,成立于2023年7月18日,法定代表人为余昌有。该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大众子公司测试QuantumScape固态电池:50万公里寿命近乎无衰
近日,大众集团旗下专注于电池业务的子公司PowerCo,成功完成了QuantumScape固态电池的耐力测试。结果显示,这种固态电池能够实现长达50万公里的超长使用寿命,同时几乎不会出现续航能力的衰退。 QuantumScape是一家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深耕的企业,致力于开发可扩展、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在大众集团的支持下,QuantumScape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行业内最具潜力的项目之一。 2022年12月,QuantumScape向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合作伙伴交付了首批24层固态电池样品。在今年10月中旬的测试中,这些电池的表现超越了预期的目标。 去年下半年,这些电池在PowerCo位于德国萨尔茨吉特的实验室中经历了1000多次充放电循环,仍能保持超过95%的原始容量。 根据这些数据,PowerCo表示,配备QuantumScape电池的电动汽车在WLTP标准下的续航里程可达500-600公里。在实际驾驶中,这些电池可支持车辆行驶50万公里,且几乎不会出现明显的续航能力衰退。 这远远超过了行业标准(700次循环和20%的最大容量损失)。此外,这些电池还在快速充电、安全性及自放电等方面的表现满足或超过了测试标准。
或将规划10GWh,又一固态电池项目签约
新疆以其丰富的风光电清洁能源闻名,正致力于推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近期,中固时代(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达成投资协议,计划在当地建设固态锂电池系统项目。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固时代将于2024年在乌鲁木齐启动年产2GWh固态锂电池系统的建设工作。一期项目预计投资额约为9000万元,将用于建造年产2GWh储能系统、商用车系统柔性化生产线及配套辅助设施。公司计划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最终实现10GWh的产业规模。 中固时代是一家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孵化的固态锂电池企业,成立于2023年1月,注册资本为1065万元人民币。该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领先的先进固态电池技术,该技术能在保证成本效益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电池产品的功率、强度、寿命和耐低温性能。 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安全性而备受推崇,具有卓越的充放电性能。业界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将成为电动车动力电池的未来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预测,未来10年内电池技术将经历三次重大变革,预计到2035年前将规模化生产能量密度为500Wh/kg的下一代电池。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是最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一。 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技术。例如,丰田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宝马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日产计划在2024年建立全固态电池试验生产线,并于2028年正式投产全固态电池;大众、现代、本田等厂商也在进行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并计划于2025至2030年间实现量产装车。 在电池企业方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弗迪电池、卫蓝新能源、比克动力、赣锋锂电、清陶能源、辉能科技等企业均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技术。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的正极、电解质、负极的化学组成及其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还需进一步改进,材料间的兼容性和界面稳定性仍需提升,电池的整体安全管理策略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
欧阳明高(PPT):全固态电池研发现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前景展望
全固态电池技术已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发展趋势。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由多位院士专家,多家领军企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联合发起,2024年1月21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正式成立。 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暨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针对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领全固态电池技术与产业化发展。 以下是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来给大家报告一下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现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景展望。我想讲三点。 全球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开始了关于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热潮。南策文院士团队的主要研究路线之一是石榴石型氧化物。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数量级有了显著提升。1992年液态锂离子电池发明后,迅速产业化并在2000年后逐步应用于电动汽车,引发了新能源汽车革命。 近十年来,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代表的新型固态电解质发展迅猛,离子电导率赶上甚至超过液态电解质。2011年由东京工业大学的Kanno教授发明的电解质引起了轰动,引发了这一轮全固态电池的全球竞争。 2012年丰田试制了全固态电池,随后不断有企业加入。全固态电池的论文在2011年之后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长了十倍。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被列入中国、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中国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需求 中国是否需要发展全固态电池?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中国是目前电池的领先国家,但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的突破性意义在于1%,而非50%。液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十年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倍,成本下降80%以上。但是电池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内卷等问题。 电池行业面临着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挑战,如超级快充、低温续航、体积能量密度提升等。下一个十年,我们认为是材料换代的时代,全固态电池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实现产业化。 全固态电池的优势 全固态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和温度适应性等优势。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在-30°C和100°C的范围内都不会凝固或气化,温度适应性很好。此外,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是多元化,中国是以固液混合为主,这与国际上的全固态为主有所不同。半固态电池正
固态电池再次成为焦点——2024年1月份固态电池业界进展
一月份见证了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尽管2023年的投资有所减少,但2024年初,固态电池再次成为关注焦点。Solid Power、ProLogium辉能、QuantumScape和Blue Solutions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都发布了重要公告。 Solid Power公司深化与SK On的合作关系,签订了三项新协议,包括研发许可、试验电池生产线安装和电解液供应协议。这些协议涉及的研发许可费用、试验生产线建设和电解质供应,展示了两家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深入合作。 ProLogium在台湾桃园开设了新的千兆工厂,初期产能为0.5GWh,未来年产能将达到2GWh。该工厂不仅是展示工厂,也是ProLogium在法国的第一个欧洲工厂的预示,计划产能为48GWh,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并于2027年投入运营。 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通过PowerCo的耐久性测试,这是该技术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大众汽车的电池子公司PowerCo证实已对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进行了长期循环测试,测试结果令人鼓舞。下一步是扩大电池生产规模。 这些最新进展为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固态电池市场仍由初创企业主导,但许多老牌企业也在寻求开发固态电池,如CATL、三星SDI、丰田等公司都在未来的路线图中规划了固态电池技术。考虑到固态电池的优势,我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固态电池将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占据一小部分份额。随着技术的进步,固态电池有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50亿元!10GWh固态电池工厂落地
2月27日,合源锂创固态电池10GWh智慧工厂在江苏淮安区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总用地面积400亩,分三期建设10GWh固态电池生产线。其中项目一期预计于今年8月竣工,11月实现产品下线,全面达产后项目总年产值预计超80亿元。 另据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项目一期意向总投资高达3.5亿元,将建设固态电解质中试线,规划建设固态电池实验线,推动完成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发。 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耐低温等优势,广泛适用于规模储能、独立储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重卡、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赛道频传新动向。 1月4日,大众电池公司PowerCo宣布,公司使用Quantum Scape固态电池进行耐力测试,实现了1000多次充电循环,容量仍超过95%。 1月23日,辉能科技辉能科技宣布开设了全球首家千兆级固态锂陶瓷电池工厂,将生产采用高硅阳极制造的106Ah固态电池。 2月5日,广汽埃安昊铂品牌宣布,公司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上再获新突破,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由300wh/kg提升到350wh/kg水平。 不久,辉能科技更是宣布实现了全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投产,其生产的电池在性能方面可做到12分钟充电80%。 虽然固态电池进展迅速,但受制于材料、技术、生产成本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主要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 行业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至少还需10年时间,半固态电池是目前公认的更利于产业化的技术路线。 现阶段,包括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辉能科技、赣锋锂业、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多家企业已经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而随着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全固态电池未来可期。
粤企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究领域获进展
总部位于深圳的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贝特瑞”)携最新研发成果固态电池LATP以及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基材料、高镍正极、钠电正负极等前沿材料亮相,展现其创新实力。 贝特瑞研究院相关人士就“BTR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发表演讲。 他表示,半固态电池在中国产业化进展迅速,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在热安全、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方面显示出优势。 纳米氧化物SSE的中试生产已实现,相关行业标准已建立。贝特瑞正致力于降低成本、提升当前工艺兼容性。 据了解,贝特瑞成立于2000年8月,隶属于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行业提供一流的电池材料解决方案。 自2010年起,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高镍三元正极产量亦位居全球前列。 贝特瑞已形成以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为核心的完整产品体系,并前瞻性布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 贝特瑞在中国拥有20余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以印尼基地、摩洛哥基地及日、韩、欧美分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 icon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560061
    观众咨询:0571-88683357
  • icon 客服
  • icon 我的
  • icon 门票
  • 展位
    合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