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会资讯书资讯何大伟 | 一位西方图书馆员对《永乐大典》的思考

何大伟 | 一位西方图书馆员对《永乐大典》的思考

来源: 聚展网2023-09-13 15:57:30 371分类: 书资讯

图片图片

一、我为什么要研究《永乐大典》

我对汉学唯一的原创性贡献是发现了一册未被著录的《永乐大典》,而《永乐大典》是中国著名的百科全书。
1997年4月,阿伯丁大学召开了一个纪念理雅各(James Legge)逝世100周年的会议。理雅各来自阿伯丁哈德利镇(Huntley,Aberdeen),曾在中国传教多年,后来成为著名汉学家及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
会议期间的一次晚会上,我问默特尔·安德森·史密斯(Myrtle Anderson Smith)女士,她所负责的特藏部有没有中文藏书。她唯一能想起来的就是一册黄色丝绸封面的大书,正文是朱、墨两色,这可能是某册《永乐大典》。第二天对这本书的鉴定证实了我的判断——《永乐大典》的封面和版式都与众不同,尺寸也远远大于其他中文图书,这些特点使人印象深刻并很容易回忆起来。所谓容易,是指如果你曾经看见过或者触摸过。
从此以后,我就被当作《永乐大典》研究领域的专家。2002年,北京要举办一个纪念《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的研讨会,我受邀参会并在会上介绍英国所藏《永乐大典》。为了准备这次发言,我开始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资料,主要是1900年夏“使馆之围”以后,《永乐大典》残卷的下落情况。
后来,我又对这篇论文进行了扩充,涵盖了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残卷,直到10月份我前往爱尔兰都柏林拜访切斯特·比蒂图书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这篇论文才最终完成。文章非常枯燥,内含大量脚注和一个详细的表格。内容基本上就是我在北京参会时的发言。
2009年3月,阿伯丁大学中文学习小组邀请我去介绍阿伯丁大学藏《永乐大典》。借此机会,我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百科全书的理解,以及《永乐大典》是如何编纂的。
最近,英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明代文物展(Ming Exhibition),展品之一就是来自大英图书馆的一册《永乐大典》。《亚洲艺术》杂志刊登了一系列关于这个展览的文章,我的论文也是其中一篇[Arts of Asia,2014,44(6)82-89。应杂志要求,我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修订。
见过《永乐大典》残卷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触摸过了。因为我们所说的这部书从来没有印刷过,而且残卷散藏在世界各地的少数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最多,但是,即使代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前去拜访中国国家图书馆,我也不会要求他们展示《永乐大典》。因为那就好像一位中国同行拜访博德利图书馆,要求我们展示一件《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或《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即莎士比亚剧作合集本)一样。无论如何,仿真复制品就可以较好地体现原书的风貌。
1773年开始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就被用于辑佚佚书。因此,《永乐大典》的内容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了。我现在还记得,2002年的北京研讨会上,当一位参会者谈到这个话题时,听众反应冷淡。
我打算写三篇(或许更多)博客,来阐述《永乐大典》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编纂方式,独特而新颖。以下是我为博德利图书馆藏19册中一册所编的目录:
永乐大典  残一卷(19735)/(明)永乐中解缙等奉敕编
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
包背装1册;51公分

MS.Backhouse 1j=Arch.O.a.6/17

图片

一册的封面曾经修复过,不过两个题签都保留下来了。有的残卷上,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题签都不见了。左侧题签简单明了,是书名及卷数。这册只有一卷,不过大多数《永乐大典》包含两卷或者三卷。卷数连续编排,根据卷数无法判断内容,内容是由右上侧的题签体现的。

《永乐大典》问世之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书是《太平御览》(1000卷,公元983年完成)及《册府元龟》(也是1000卷,公元1013年完成)。这是“宋四大书” 中的两种(另外两种是《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分别于公元981年和公元982年完成)。这些书都按主题编排。
但是《永乐大典》的规模超出“四大书”的2000倍。据《明实录》记载,皇帝本人要求条目按韵编排,这样查找起来“便如探囊取物”(《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一,叶九)。据我所知,这是中国百科全书第一次不按主题而按韵目编排——类似英文中的按字母排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有点儿随心所欲。
《永乐大典》据《洪武正韵》编排。当时《洪武正韵》刚刚编成不久,已被确定为标准。它是遵照明朝第一个皇帝明太祖的旨意编纂的,公元1375年编成,本意是将中原正音作为标准,实则反映了编纂者的南方口音。
博德利图书馆有两部明版《洪武正韵》,借此机会介绍一下:

图片

洪武正韵 十六卷/(明)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等奉敕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刘以节刊本
线装5册;31公分
Backhouse 406
图片
洪武正韵 十六卷/(明)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等奉敕撰 
明刊本
线装5册;30公分

Sinica 539 

这两个版本的版式相同,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版本显然属于同一个系统。与CALIS数据库里查到的其他版本一样,这两个版本一定是根据初刻本刊刻的,而初刻本很可能是明初官刻本(imperial edition),尽管我在任何目录里都没有找到这样著录的版本。数据库里唯一的例外是一个明朝末期的版本,即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

《洪武正韵》首先根据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同)编排,每一个声调之下再按韵目编排。博德利所藏版本保留了原书的封面及题签(略受损,不过我会安排修复的),因此我们能看出检索如何方便,的确,如探囊取物。

图片
回到上述《永乐大典》,由封面题签可以看出,这册是“屋”字韵第76册(一共251册),“屋”字在入声里排在第一位。
不过,至少对我来说,找到这个字并非便如探囊取物。
图片

《永乐大典》目录,如果曾经有的话,久已失传。但是,袁同礼在1932年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上影印了该馆新入藏的抄本《永乐大典》目录,目录上钤有翰林院印章,而《永乐大典》之前正是藏在翰林院[《永乐大典存目》,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2,6(1):93-133。袁同礼(1895—1965)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成为卓越的图书馆学家。他痴迷《永乐大典》,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调查《永乐大典》残卷的下落,正如我在《欧洲图书馆藏〈永乐大典》一文里介绍的那样。(写于2014年12月3日)


二、《四库全书》签佚书单考

在我博客的其他文章里,我已经介绍了中国百科全书的性质,以及他们在辑佚书方面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纂修的,其中385种书(超过收书总数的十分之一)已经失传,是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辑佚的方式是非常严谨的。这也是《永乐大典》多年来一直吸引我的第二个特点,即粘贴在原书内封的《四库全书》签佚书单。博德利图书馆所藏19册《永乐大典》中,4册有书单;其中3张是刻印的,另一张是手写的。
图片
这些书单极为珍贵,因为我们可以借此一窥《四库全书》编纂者们如何利用《永乐大典》进行辑佚。如果没有这些书单,这一过程就没有任何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学者(如果不是所有时代的所有学者)对这种单调乏味的俗务没有兴趣。因此,在研究欧洲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的时候,我对有无书单的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并归纳如下:欧洲所藏59册中,12册有书单,16册有书单留下的痕迹,31册没有书单。

欧洲所藏《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0.5%,而有书单或者书单痕迹的还不到一半。不但样本数量太少,而且我们也不知道那些没有书单的残卷是压根就没有,还是在修复过程中消失了。起初我以为没人研究这些书单,因为能接触到原书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而中华书局1960/1984年影印版(我的论文中引用过)仅收录了正文,未收录封面、封底及相关内容。所以,尽管欧洲图书馆的样本数量不多,但我以为研究的大门是敞开的,要么我自己为汉学研究做出第二个原创性贡献,要么一个聪明的学生就这个题目写一篇学位论文。但是昨天,我的希望破灭了: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里检索之后,我发现了一篇这个专题的文章,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明清文献学教授张升[《〈四库〉馆签佚书单考》,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3):61-66],四库学是其研究方向之一。

张升先介绍了签佚书单的结构。这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我会用博德利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所含书单进行展示。然后他根据书单对参与各卷辑佚工作的30位学者进行考证。根据所看到的书单(主要收藏在中国和日本), 他考证出20位学者的姓氏,以及每位学者分别使用了哪些卷《永乐大典》。奇怪的是,他使用了博德利图书馆一册《永乐大典》(卷5244—5245)的书单,却没有提及另外两册(卷15073— 15075和卷16217— 16218),而后者能够帮他填补空白,考证出另外两位学者的姓氏,即来自广东的闵和陈。他也没有利用美国及欧洲其他机构所藏《永乐大典》。接下来,他考证了辑佚的过程,最后确定了辑佚的确切时间。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证中,书单即使不是唯一依据,也是主要依据。

这就是博德利图书馆一册《永乐大典》所含书单,各项内容分别做了标记:
图片
博德利图书馆《四库全书》签佚书单

A.签出该册的纂修官的姓氏

B.该册所含卷序号

C.所辑佚书的书名,以及辑出内容的条数

D.所辑佚书的种数,以及辑出内容的总条数(一种书辑出的内容可能不止一条)

E.签出该册的日期

F.指派誉录佚书学者的姓氏














所有的书单都是用同一块版刻印的,上面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只有月份和日期需要手写(E),据此可知辑佚的确切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所有残存的书单都没有填写誉录者的姓氏(F)。

由上面的书单可知,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公历1773年9月27日),一位闵姓纂修官签出卷15073—15075,并从里面的17种书中誉录20条佚文。

还有一种考证辑佚书数量的方法张升没有提到。下面这两个例子就验证了这一方法。200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仿真影印出版了《永乐大典》卷7889—7890(非常逼真,像真的一样),其中包含一张书单;博德利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卷1036—1037则包含了一张手写书单。
图片
在这里,佚书的书名并无二致,但是签出的条数则以圆圈而不是数字来表示,纂修官一定是一边翻阅,一边画圈,以免遗漏。因此我们能够得知他们当时是怎样工作的,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在博德利图书馆藏卷13872—13873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证据,这册的内封有书单的痕迹,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此本无签”。这个纸条肯定不止字面意思这么简单,那么,还有什么含义呢?

回到上面那张完整的书单上,可以看到从《古今黈》中辑出两段佚文,在《四库全书》及之后的刻本中,书名著录为《敬斋古今黈》。“敬斋”是作者李冶(1192 — 1279)的号,李冶是元代著名数学家。辑出的内容包含他的笔记:

辑出两段佚文中的第一段在这里:
从《古今》中辑出的第一段佚文

从在线版《四库全书》卷二中可以查到辑出的这些佚文是怎么结束的:

图片
至于如何根据这些辑出的佚文恢复原书,也就是说,根据什么顺序把这些片段缀合起来,以及如何分卷,我完全没有头绪。

时至今日,每当浏览这些《永乐大典》残卷,看到某些失传的古书能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及精确记录辑佚过程的这些证据,我依然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这些卷的顺序是否合适是另一回事,我会继续研究。(写于2014年12月9日)


三、影印版《永乐大典》

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收录了绝大多数存世的《永乐大典》,共计730卷,分为20函202册。1984年,中华书局进行了重印,重印版增加了67卷,分为2函20册。下面是我所编的目录:

永乐大典/(明)永乐中解缙等奉敕撰 

北京:中华书局,1960—1984

线装222册;20公分

影印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残卷

内容:

第1—20函 永乐大典 残七百三十卷.-1960.-202册

第21—22函 永乐大典 残六十七卷.-1984.-20册














之后,《永乐大典》残卷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现,并不时被单独或汇集起来影印出版。最近,博德利图书馆已经完成了所藏19册《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工作。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一册也已经数字化,并可以在线阅览。

2002年北京研讨会之后, 一批新发现的《永乐大典》被影印出版:

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胡道静撰序;许仲毅,余岚责任编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精装1册;30公分

ISBN:7-5326-1285-6














不得不承认,这让我很郁闷,因为其中3册在爱尔兰,而我还以为自己了解欧洲所藏的所有《永乐大典》。这下可好,我还得继续调查。

令人恼火的是,影印本仅注明所在国家,没有提及详细的收藏机构。不过在我看来,这比中华书局影印本稍好一点,因为后者没有提供任何细节。新发现的17卷中,美国和日本各2卷、英国5卷、爱尔兰8卷。

英国所藏的5卷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分为两册,同事告诉我爱尔兰的8卷藏在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不久之后,我就从网上查到了美国和日本的收藏情况。详情如下,一共7册:

1.卷803—806   爱尔兰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

2.卷8569—8570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3.卷10110—10112  爱尔兰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

4.卷13201—13203  英国国家图书馆

5.卷14219—14220  英国国家图书馆

6.卷15957—15958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

7.卷19866 爱尔兰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














实际上,最后这一册,即卷19866,中华书局1984年已影印,但是缺第八页上半页,也许是1931年拍照复制的时候漏掉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把这页补上了。

不过,跟中华书局的影印版一样,上海辞书出版社也仅仅影印了正文,没有收录封面、封底等。因此,影印版里没有《四库全书》签佚书单(见前),也没有任何能够表明其来源的文字或者细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永乐大典》的流传轨迹都被清除了。

1900年的“使馆之围”中,因为有火灾,后又救火,因此有些《永乐大典》残卷上有大片水渍,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藏其中一册的最后一页尤为明显——我从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的Copying and transmitting,knowledge and nonsense(《复制与传播、知识与无意义》)[载Original intentions:essays on production,reproduction,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arts of China(《原意:中国艺术的生产、复制和诠释论文集》),佛罗里达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里复制了这一页,同时也复制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版的这一页。

图片

影印出版过程中,对书影进行了很多的加工。比如,并没有按原书的形式去影印,而是把黑色文字提取出来,然后整齐划一地加上红色框线。可能是因为编者用的是黑白或者灰度图片,但是又想做得跟原书一样。但是,在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藏的某一册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插图也被印上了红色的栏线。
图片
最近,中国国家图书馆计划原大仿真影印出版所有存世的《永乐大典》。为此,上周我们向他们赠送了博德利图书馆所藏19册《永乐大典》的高清电子文件。如前所述,这些文件已经全部发布在网络上,并已被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所收录。博德利图书馆也有一套中华书局所使用的缩微胶卷。这是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出版社为我们复制的,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博德利图书馆没有拍摄缩微胶卷的设备。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仿真影印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拭目以待。我尤其修图问题,因为卷14607-14709(MS.Chin.b.9)卷端有一段话,毫无疑问记录了这一册的来源:

北京,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从翰林院的废墟中抢救出的一册······T.Biggin (写于2015年5月29日)

附记: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机缘巧合之下,我得知美国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新发现一册《永乐大典》。当时我正在位于都柏林的切斯特 · 比蒂图书馆查阅该馆收藏的《永乐大典》,那几册就放在我的电脑旁边。休息的间隙,我用电脑查收电子邮件,博德利图书馆同事发来的一个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看到了《洛杉矶时报》(L.A.Times) 的报道。

我记得当时很恼火,因为报道里提到“让我们回到19世纪中叶,当时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在劫掠过程中,不少《永乐大典》失踪或被损毁”。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事实是,1900年“使馆之围”期间,我们偷窃/抢救(随便你们用哪个词)了一些《永乐大典》。还好,汉庭顿的报道没有重复这个错误。我打算在第四篇博客里对此进行反驳。


四、存世《永乐大典》残卷的收藏情况

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写了三篇关于《永乐大典》的博客。我一直想写第四篇,关于存世《永乐大典》残卷的收藏情况。1900年6月23日,星期六,“使馆之围”期间,翰林院失火,仅有约一半《永乐大典》得以幸存。在此期间,去年巴黎新发现的两册《永乐大典》为我提供了新的线索,借此机会一并写出来。

图片

巴黎新发现的两册分别是卷2268—2269和卷7391—7392,翁连溪(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殿版古籍研究专家)和高树伟(北京大学在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硕士论文主题即关于《永乐大典》)已经分别撰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巴黎当地时间2020年7月7日,星期二下午2时,巴黎知名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Beaussant Lefèvre)举行亚洲艺术品拍卖会(Archéologie-Art d’Asie),两册《永乐大典》是拍品Lot231,单册预估价为5000—8000欧元。

很难找到有关拍卖细节的英文介绍。尽管这一消息对中国人的重要性远超西方,但是我当时在网上收藏的一些中文报道已经找不到了。因此,我要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许海燕女士,她目前负责存世《永乐大典》的仿真影印工作。这篇文章里的很多信息都是她帮我收集的。我已经把这些信息复制了下来,以便长期保存。

下午4时47分,两册《永乐大典》以1万欧元起拍,瞬间突破50万欧元,1分半钟之后,竞拍价已经突破拍卖公司显示屏的极限,竞拍价无法显示。当天竞拍成功的那位中国女士从200万欧元时开始竞价,最终以640万欧元拍得。据悉,拍卖行的拍卖佣金为27%。因此,两册《永乐大典》的最终成交价为812.8万欧元。换言之,超出预估价1000倍以上。

那位中国女士的身份我还不清楚,她代表一位名叫金亮的中国商人前来竞拍,而金亮是被翁连溪告知拍卖一事并参与竞拍的。金亮是浙江人,上海春竹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奥特莱斯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资金雄厚且对古籍爱,又乐于公事,曾捐宋版书于浙江图书馆、敦煌卷子于栖霞寺。对中国人来说,这两册《永乐大典》能够回归中国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希望有朝一日它们能够归于公藏。

这件事使我重新思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存世《永乐大典》残卷的收藏情况。对中国人来说,其中大约一半藏在国外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2002年4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纪念《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我在会上宣读了英国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的论文。我后来对那篇论文进行了扩充,涵盖了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收录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所有欧洲图书馆藏《永乐大典》里。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认识到了中国人对《永乐大典》的这份敏感。

在研讨会的招待会上,一群年轻而愤怒的记者包围了我,他们指责我是贼,要求我立刻把《永乐大典》还给中国。我个人是无辜的,但是这一辩解无济于事;我也没有资格把《永乐大典》还给中国,同样无济于事。一直到现在,我的博客下面还不时有这种愤怒的留言。

他们把《永乐大典》的散失与圆明园浩劫等同起来。但是,这两件事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1860年圆明园惨遭破坏,完全是英法联军所作所为,这件事情我越想越难过。而“使馆之围”的情况并不相同

据估算,失火之前翰林院藏有大约800册《永乐大典》;其中约400册毁于大火,400册幸免于难。幸存的《永乐大典》,大约一半在中国,其余的在“使馆之围"后,很快就被外国人带走了。但是,很多中国人认为,翰林院跟圆明园同时遭到劫掠,互联网上能搜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亲自翻阅了欧洲所藏的每一册《永乐大典》,并在论文所附的表格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们的来源无一例外指向“使馆之围”。没有证据表明,其中任何一册在此之前来到欧洲,更没有此前偷来并隐藏于公众视线之外的情况发生。

但是,巴黎新发现两册《永乐大典》的来源则不同。《永乐大典》对我而言早已不再神秘,现在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来源。非常不幸,人们对此知之甚少——或者,披露的信息太少——好似雾里看花。在文章最后,翁连溪说,据卖家介绍,这两册《永乐大典》乃家传,他们祖上有一位法国海军军人,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与一些官员相交颇深,获赠了很多东西,其中便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基本确定来源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这两册《永乐大典》就是唯一在“使馆之围”之前来到欧洲的,而不是外国人从翰林院带走的。

之所以写下这篇博客,并不是为了证明《永乐大典》残卷流传至国外并被收藏是合理的,而是为了廓清被情感以及缺乏理智所遮盖的事实。(写于2021年3月18日,完)

注:① 原文为“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译注。

②文章链接为https://serica.blog/category/encyclopaedias/.

③ 这两篇文章分别是翁连溪《新出现的两册永乐大典〉趣闻》和高树伟《读巴黎新见两册永乐大典〉记》。

④ 关于“使馆之围”的情况,本人已在《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综述》(载2016年5月第3期《文献》)一文中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英】何大伟 撰,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中文部主任;

许海燕 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审)

图片

古籍保护研究(第十一辑)

编著者:《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 编

ISBN:978-7-5013-7780-0


弘文


『相关阅读』

新书 古籍保护研究(第十一辑)

王振良 《古籍保护研究》编后记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

编辑 王自晨

监制 高爽   

  审核 弘文

 点击""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Baidu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销售
方经理
方经理
金牌项目经理
直线 0571-88560061
专属微信wechat
wechat
蒋经理
蒋经理
金牌项目经理
直线 0571-89099392
专属微信wechat
wechat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书行业展会
北京图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
2026.06... 查看展会时间
BIBF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2026.10... 查看展会时间
FRANKFURTER BUCHMESSE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览会
2026.11... 查看展会时间
CCBF
北京图书订货会
2026.01... 查看展会时间
BEIJING BOOK FAIR
香港图书展览会
2026.07... 查看展会时间
Hong Kong Book Fair
上海书展
2025.08... 查看展会时间
SHANGHAI BOOK FAIR
英国伦敦书展览会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THE LONDON BOOK FAIR
日本东京书展览会TABF
2025.12... 查看展会时间
Tokyo Art Book Fair
卡塔尔多哈国际书展
2025.05... 查看展会时间
DOHA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览会
2026.04... 查看展会时间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
俄罗斯莫斯科书展览会
2025.09... 查看展会时间
MIBF
中东阿布扎比图书展览会ADIBF
2026.04... 查看展会时间
Abu Dhabi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