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会资讯风能资讯《风能》对话|张晓朝:风电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能》对话|张晓朝:风电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聚展网2023-08-02 19:22:39 817分类: 风能资讯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22》订阅:王卫康

电话:
邮件:cmwangwk@cwea.org.cn

图片
《风能》杂志|王芳
图片
受访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 张晓朝

从参与建设采用单机容量300千瓦机型的试验风电场,到如今管理着5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张晓朝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奋斗了26年。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建设高质量的风电项目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当前处于新发展周期的风电产业而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钥匙”。

《风能》:回顾过去从事风电事业的26年,您认为我国风电赶上了哪些发展机遇,得益于哪些政策支持?

张晓朝:1997年,我国在部分省区开始建设试验风电场。当时,我所在的甘肃电力工业局引进了丹麦NTK公司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电机组,在玉门地窝铺建成了甘肃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风电机组塔筒的生产由我所在的科室具体负责,从钢板的材料调研、卷制、焊接,到做低温冲击实验,再到喷砂、上漆,要完成一系列工序,由于当时没有整锻碾环制作工艺,法兰还是靠分段焊接出来的。对于风电机组的选址、制造、安装,国外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当时进口的主机非常贵,若按现在折价计算,大约2万元/千瓦左右。2004年,国家出台特许权招标政策。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开展风能资源普查、大型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推进风电设备国产化,出台风电价格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风电事业发展;通过施行《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细则,建立了稳定的费用分摊制度,迅速提高了风电开发规模和本土设备制造能力。2007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酒泉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在我国风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风电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为了促进国产风电设备的发展,明确要求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0%。随着风电机组国产化、电价、技术条件等要求的变化,主机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这对国内风电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酒泉风电特许权项目的主机价格降至6000元/千瓦。

在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9年7月首次正式颁布了陆地风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按照四类资源区设定风电标杆电价,并给予风电开发企业“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国风电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甘肃引进了数十家风电制造企业建厂。规模化开发也带来了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组单机容量从早期的千瓦级升至兆瓦级,并得到普遍应用;辅助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和先进,如在测风中对激光雷达的使用,以及助爬器、免爬器的出现,大大节省了人员上塔的体力消耗和时间成本。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入风电行业,从资源的获取上看,大体上是大型开发企业(“五大六小”)、设备厂商及地方企业城投、私营企业各拿到约1/3。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行业及全社会的绿色转型意义重大,给风电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风电发展的每个关键环节,国家政策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大家并不知道风电能够发展多少年,但现在看来,几代人都可以干这一行。

《风能》:当前我国风电产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这意味着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

张晓朝:目前,行业面对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发企业、整机商面临着很多待解的困难。首先,资源的获取能力变弱了。地方政府以资源换产业,附加了很多投资条件,开发企业又承受着转型、发展、考核等各种压力,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无法进行很好的匹配。其次,对于整机商来说,今年很多报表业绩是下降的,平价之下,成本能否抗得住?在成本抗得住的情况下,质量能不能得到保障?此外,利益如何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均衡分配,避免链条上的某一环获得暴利。最后,行业正承受着此前“抢装”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一旦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的声誉。

大家觉得风能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从具体开发和建设的角度来讲,用地/用海的规模、送出的通道等都是有限的,资源开发一片少一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利用也是有限的。因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不能让每个县、每个市“单打独斗”,要进行总体规划。比如在经济增长目标下,应明确每年需要减碳多少,减碳的方式是什么。在资源富集区,考核指标应放在能够提供多少绿电;资源非富集区要承担多少新能源减碳目标?在新能源大基地,地方政府应明确能否引导后市场稳定运行和服务,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实现协同。比如,在开发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大基地时,建了那么多设备制造厂,但由于当时并网消纳限制,一期建成后,后续开发项目长时间缩减,造成生产线停滞、产业工人流失,不过,随着近几年项目的陆续开发,形势已有所好转。因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风、光、水、地热、储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从产业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开展商业模式和合作机制的创新。例如,开发企业与政府、城投公司、普通投资者或消费者,结合各自的资源,将产业重新组合,共同开发。同时,应提高行业自律,用法律、标准等有效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市场秩序,保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单个企业做决策时要更加细致。微观问题考虑不周全往往会形成蝴蝶效应,影响宏观决策;个人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商誉,进而影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风能》:那么,您认为风电产业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发企业要做好哪些工作?

张晓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所有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全面、系统的经营理念上,宏观上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微观上需从合规经营、创新驱动、卓越经营、绿色发展、产业协同、文化建设等多方位展开,每一个专项都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风电开发企业来说,第一,做到合规经营,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定要牢牢树立不踩红线、底线思维的意识,避免经营中断和无谓的投资损失。一是必须保证项目前期各类手续的合法性。比如,坚决不能跨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硬指标,生态红线区、各类保护区、风景区等凡是不允许风电建设的,绝不能触碰。因为一旦经营中断,不但要拆除项目、恢复原貌,前期所有的投入都会化为泡影。二是在建设和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合规经营,加强风险管控。比如,必须保障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不出现问题。一旦因违规出现安全事故,不仅需要停产整顿,还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损失;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投资及发电量都会受损。在建设过程中要规范管理、高标准要求,尤其是环保、水保必须做好“三同时”。三是要注意财务性风险。经营过程、各类融资等行为应符合监管、审计的要求。四是各类并购活动要加强交易合规管理,尤其是避免高溢价行为。

第二,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总是带来管理提升,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技术与管理两方面都要强。新能源行业需要几个方面:一是应用场景多样化带来各类新技术,也带来管理模式的变化,守正创新是主题。比如:在大基地项目开发中,风光储火水等多元素的组合带来管理上的变化;分布式电源点的日益增多,在安全生产方面带来新的课题等。二是注重数字化经济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比如,智慧运维与实物运维的关系处理,更多辅助智慧运维技术的应用,将带动管理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仅会促进工器具的改进,也会带来人员要求、资源配置、管理程序、管理方式的改变。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先进性就发挥不出来。当然,也要避免运检人员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一些实物性缺陷是在后台反映不出来的,需要经常现场查验才能确认,从而避免故障扩大化。三是服从国家战略,保证安全,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国产化进程。例如,华能自主研发的国产风电机组PLC产品已经在数个厂家的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中得到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国产润滑油脂开始替代进口,并批量推广。

第三,卓越的经营理念是协调发展的保障。首先,要高度重视“基因工程”。经验不足的企业尤其缺乏对这一点的重视。“基因工程”决定了项目95%以上的先天盈利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资源禀赋与环境影响因素的适配。风电是靠天吃饭,若选址在风能资源不好的环境,如何能开发好的风电?二是资源禀赋与主设备的适配及主设备与辅助设备的适配,避免“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现象,防止出力不足或耗能增加。三是加强对设备初始安全可靠的全过程管理,尤其针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高新技术应用、产业链可靠性等方面。在海上风电项目中应用的各类产品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产品出厂的质量,决定了其一生质量的好坏。即使提高一定的成本,也要保障核心零部件的初始质量,并通过保护性条款的考核来加以约束。其次,设计理念上需要有感知未来、适应未来需求的能力。风电项目经营期超过20年,需行业技术走向,不能投运后几年就落伍了。再次,要具有提供绿色低碳、经济可行的优质产品及服务的能力,提高增加收入的能力。对于开发商来说,最紧要的是提高机组的有效效能,增加发电量。此外,理性采购、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合理有效的融资管理等,都是控制初始投资成本的有效途径。从次,要做到既有厚度(基础人才)又有深度(领军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人才队伍既需有数量的积累,又要有领军人物,包括顶尖的科学家、卓越的经营管理人才。最后,要充分用好各类政策,如区域经济规划、电力交易规则、绿证、碳资产等能增加经济附加值、减少无谓损失的相关政策。在增加发电量的基础上,还要创新商业模式,以获取优质电价。应提升电力生产调度能力、电力交易综合价格,深入研究以区域能源平衡为核心的直供电模式,做好各区域新能源长期开发规划,通过参与绿证交易、碳资产管理等增加风电的经济附加值。

第四,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健康发展。一是树立保护“核心利益”的采购理念,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我们总说“买的永远不如卖的精”,无论你提出怎样的采购要求,投标方都有相应的经营策略,与其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还不如抓住对产品质量特性影响大的核心点,采取专门的保护条款。比如,在风电机组采购合约中事先约定严厉的考核保护条款,若设备厂家达不到投标中承诺的保证值时,会承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重视契约精神,维护诚信度。比如,在具体项目执行时,我们会监督每月预算的执行率,不按时支付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财务成本,也可以通过执行率,发现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及时履约使合作方拥有很好的现金流,能够更好地执行合同,推动技术进步,维护良好的品牌信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三是全产业链共同维护内外部信誉。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满足民之所需,造福人民,这也是企业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义务。

《风能》: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基地风电消纳难、分散式风电推进较慢、海上风电需要进一步降本等难题,您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何建议?

张晓朝:时至今日,大基地风电项目开发中的症结越来越多地集中到送电端与受电端的矛盾,受电端的影响因素更大,在价格、电力平衡等方面,受电端的话语权会更大。因此,为了保证送电端能够稳定输出电能,多送清洁能源电力,我认为对于大基地风电项目要制定送电优先级,发电企业内部先做平衡,优先保障风光的全额出力,再围绕这一目标,做相应的储能配套服务、其他电源的调节运行,并调动自己区域内的电力来进行平衡,这样才能经济有效地为受电端电网提供相对稳定的电力,平滑供电曲线。

对于分散式风电项目,可以统一规划,尝试与县一级的城投公司、农网、土地用户共同开发,将利益捆绑起来。如果你能挣10元钱,把其中的7~8元钱拿给合作方,共同成立开放的开台,平台也可以由政府主导。这样,才有望快速推进项目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大部分县域区域负荷不是很重,非常适合电网的分级管理,适合开发智能微电网、智能配电网,满足区域能源的供应,能源供应经统筹后,投资各方都可以加入,这也回归了发展分散式风电的初衷——就地消纳,就地平衡,解决送电端“毛细血管”绿色电力的自循环。在消费侧,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供给,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绿色能源转型。

海上风电发展会受到海事、军事、船机设备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更要做好合规经营。出质保后的运维,也更加困难。不过,海上风电仍有降本空间,如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在一片规划海域集中建设外送工程,如海上升压站、登陆路由通道、陆上升压站等,减少条块分割后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最大限度利用好海上资源。

《风能》:国家能源局最近印发了《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请您谈谈这个文件对业内的影响?

张晓朝:这个文件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考虑的:一是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为早期的风电场都是资源最好的,但所用机组的单机容量很小,技术也落后现时代。通过“以大代小”,能够使风能资源、土地资源、先进技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二是替换旧设备既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又能提高发电量,增加收入。比如,华能在广东饶平拆除了4台750千瓦风电机组,替换成2台4.0兆瓦风电机组,发电量大幅度提升。据统计,在华能的风电装机中,满足文件要求的,近期将有200万~300万千瓦的1.5兆瓦以下的机组,需要进行“以大代小”改造。三是明确了对补贴的具体要求,在补贴期内继续享受原补贴电价,每年补贴电量按实际发电量执行且不超过改造前项目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的5%。为了减少当年的补贴强度,于是限制其新增部分不得超过5%。四是对用地政策、电力许可变更及环评、水保手续也作了相关规定。

这个文件的实施存在两个需重点的问题:一是若全国改造项目集中在某一个时段,可能会在短期内形成一个补贴高峰,给国家财政补贴当年支付带来一定压力。二是对企业来说,需要考虑退役后的实物资产、财务资产如何处理,这是相对大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而言。CWEA

来源:《风能》杂志 ,文:王芳
2023年中国风能摄影大赛参赛通知


国家能源局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秦海岩:2023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风科技陈秋华:中国风电“无人区”面临三大难题

远景能源高猛:中国风电实现弯道超车,更需尊重技术发展客观规律

《风能》对话 价格内卷,海上风电仍要坚守质量、传承创新

《风能》对话 风电“不可能三角”并非无解

《风能》对话 海上风电防腐蚀要打好提前量

《风能》对话 周绪红:优化支撑结构,大幅提升风电发电效率

《风能》对话 缺乏12兆瓦以上产品,有被深远海市场淘汰的风险

《风能》对话 工程技术创新是打造商业化漂浮式项目的关键

《风能》对话 刘永前:注重基础研究与自主开发,增强风电“软实力”

欢迎风能行业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产业分析师向风能专委会CWEA赐稿,或进行联合风能产业研究。
CWEA投稿邮箱:
cwea40@cwea.org.cn,或请后台留言
gaojian@cwea.org.cn,《风能》杂志投稿专用
产业研究服务:
wengl@cwea.org.cn,文老师 
电话:
杂志与报告订阅:
cmwangwk@cwea.org.cn, 王老师 电话:

图片




图片

风能专委会2023年度活动计划安排

 
更多能源和风电行业专业报告,请风能专委会CWEA,文章列表页右上角搜索“报告”,即可获取最新最全的报告。也欢迎您将CWEA转发给朋友参考。

如果觉得好,不妨动动手指点一下。

Baidu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销售
方经理
方经理
金牌项目经理
直线 0571-88560061
专属微信wechat
wechat
蒋经理
蒋经理
金牌项目经理
直线 0571-89099392
专属微信wechat
wechat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风能行业展会
北京风能大会-北京风能展CWP
2025.10... 查看展会时间
CHINA WIND POWER
中东迪拜电力能源展MEE
2026.04... 查看展会时间
Middle East Energy
中国(北京)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Clean Energy Expo China
中国(上海)国际光储充产业展览会
2025.09... 查看展会时间
IPEE
土耳其世界能源大会暨展览会
2025.10... 查看展会时间
EIF
欧洲德国汉堡风能展览会
2026.09... 查看展会时间
WindEnergy Hamburg
法国蒙彼利埃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展
2025.12... 查看展会时间
ENERGAIA
波兰太阳能光伏及风能展览会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ENEX
墨西哥风能展览会
2025.03... 查看展会时间
Mexico WindPower
上海国际风机产业展览会
2026.06... 查看展会时间
CHINA FJZ
印度新德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展览会
2025.10... 查看展会时间
Renewable Energy India Expo

风能行业资讯

北京风能展2025举办时间与地点

北京风能展2025举办时间与地点

2025-10-10 16:28:08263

2025北京风能展将于2025.10.20-10.22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举办,为风能行业120000名观众与1000家参展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探索最新技术、洞察行业趋势,并与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