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以台州学院为例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239所,其中60%以上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此类高校为“211”等优质大学提供了近90%的硕士研究生生源,培养的近90%毕业生战斗在祖国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可谓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底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是着眼于应用型高校群体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决策部署。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功能使命
地方应用型大学“根”在地方,“位”在应用,在高端人才集聚、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地方应用型大学往往是所在地的最高学府,是人才引进的大户,也是高端人才最为密集的组织,一方面发挥着引才“磁极”的作用,为地方发展储备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推动人才向生产管理一线下沉,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应用型人才的“主产地”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切实担起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
企业科技创新的“便利店”
地方应用型大学应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需求,集聚校地优质资源,围绕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的“地方军”
地方应用型大学通过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赓续地方文脉,推进大学精神与地方文化互融,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深化文化交流互鉴。
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面临的困境
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必须推进分类发展,塑造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政校关系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在服务保障和资源配置等责任问题上,常常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在项目审批、事项报请等权力履行上,往往重复管辖。
资源依赖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容易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党政领导个人理念与意愿的影响。
引才留才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比都市区高校和老牌高校付出更高的代价来引进高层次人才,且为“尚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往往已经过“双一流”大学和老牌高校的层层筛选,引进的人才常常有名无实,发挥不了作用。
学科发展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多从师专、高职院校等“升格”而来,教师学科建设的意识不强,学科建设因循老牌本科高校的老路亦步亦趋,偏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产学合作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雷声大雨点小,各种平台挂牌多,实质性运行少,能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更少。
台州学院“校城共生”战略的实施进路
台州学院通过校城战略互嵌、结构互耦、资源互通、文化互融,推进学校与城市共生、与产业共兴、与社会共进。
战略互嵌 共谋发展愿景
推动市委常委会会议两次专题研究学校发展问题,市校共同擘画了“申硕、升格、创一流”目标,学校围绕台州重大需求进行总体谋划,迭代升级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并将之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下发。
结构互耦 专业建在产业上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调整设立智能制造、大数据、医药化工、航空工程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二级学院,统筹谋划硕士学位点布局,着力推动学科专业集约建设、交叉融合、集群发展。
资源互通 共筑人才蓄水池
深度参与台州人才新政的制订,以此为契机叠加市校引才待遇,市校政策叠加优势对于学校的人才引进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文化互融 以打造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为契机
大力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行动计划,市校携手成立了一系列人文社科平台,推动上市公司董事长常态化进校园,校地共同举办和合文化论坛、民营经济论坛、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通过校城共生发展,台州学院与台州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学校办学实力、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率、留浙率、留台率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大幅提升。
参考资料:
HEEC
举办地区:重庆
展会日期:2024年11月15日-2024年11月17日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悦来大道66号
展览面积:120000
观众数量:100000
举办周期:1年2届
主办单位:励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