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新与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成果斐然。2024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 5500 亿美元,中国以超2200 亿元产业规模(2024 年数据),稳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之一。从工业产线到家庭场景,从极限作业到医疗陪护,机器人的 “触角” 持续延伸。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机器人产业的无限魅力。
机器人产业链全景图
机器人产业的繁荣,源于 “上中下游” 的精密协同,每个环节都在定义 “机器人能做什么”:
上游核心零部件
减速器
谐波减速器:精密传动领域,绿的谐波以超 60% 市占率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其谐波减速器 2025 年国内销量预计冲至 119 万台;双环传动:聚焦 RV 减速器,寿命突破 2 万小时,适配汽车焊装线高频作业,当前国内市场份额约25%,逐步啃下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硬骨头 。
电机与传感器
伺服电机:安川推出的 Σ-7 系列伺服电机,搭载 24 位绝对值编码器,定位精度达±0.001°,动态响应频率提升至3.1kHz,能耗较前代产品降低20%。凭借高精度控制特性,在汽车零部件精密加工、3C 电子装配等领域市占率超 30%,为工业机器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支持。六维力传感器:宇立仪器推出的 ULF60 系列六维力传感器,测量分辨率达0.001N,标定精度<0.5%,单价仅为进口产品的1/5。已批量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助力机器人实现精准的力感知与控制。
控制器
仙工智能推出的 SEER 控制器,基于多核心异构计算架构,支持256 轴协同控制,轨迹规划精度达 ±0.01mm,通过模块化软件设计,可快速适配不同类型机器人。在汽车总装、3C 电子柔性产线中广泛应用,大幅提升机器人系统集成效率。新松机器人自主研发的 RC8 控制器,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运动规划,支持64自由度协同控制,响应时间低至 1m/s,具备故障自诊断与智能补偿功能。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半导体封装等高端制造场景中,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稳定的决策支持。
中游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
从 “机器臂” 到 “具身智能”
本体制造:傲鲨智能深耕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其第五代外骨骼产品仅重4 - 5 公斤,却能实现 30 公斤重物助力,综合减负超60%。产品凭借传感器精准捕捉人体运动意图,配合先进算法输出机械力辅助,有效保护腰椎。“启元 TR1” 更是融合外骨骼与具身智能技术,27个关节的仿人设计实现复杂动作协同,可独立完成 40 公斤部件搬运。目前,其产品不仅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还出口 17个国家,并逐步拓展至医疗、养老等民用场景。
加速进化研发的 Booster T1 人形机器人专为开发者打造,具备行走、踢球等复杂动作执行能力。搭载 200TOPS算力的 NVIDIA AGX Orin,数据处理能力强大,且通过严苛的抗暴力测试,即使倒地也能快速恢复运作。在 2025 年 RoboCup 德国公开赛类人组比赛中,清华火神队使用该机器人以9 - 0的成绩击败德国队夺冠,充分展现其在复杂场景下的优异性能,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新范本。
工业机器人:汽车与 3C 的 “刚需王者”
系统集成:ABB 推出的 IRB 6700系列工业机器人,最大负载达 300kg,重复定位精度 ±0.05mm,广泛应用于汽车焊装、物流仓储等领域,助力产线柔性化升级,在国内汽车制造市场市占率达 25%。库卡的 KR FORTEC 系列机器人,凭借高刚性机械结构和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适用于金属加工、重型搬运等场景,在国内金属加工领域市占率 18%。2025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预计超 900亿元,ABB、库卡等国际巨头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加速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的普及应用。
服务机器人:场景裂变催生独角兽
系统集成:优必选 Walker S1 可执行 200 + 家庭任务,从陪伴到服务全能覆盖;宇树科技 Unitree G1四足机器人 C 轮估值破100 亿,在工业巡检、农业植保跑通场景,2024 年 Q3 协作机器人市场同比增26%,光伏、食品饮料需求爆发式增长,驱动服务机器人从 “概念” 到 “落地” 。
下游场景落地:机器人革命进行时
机器人正穿透行业边界,从生产工具变为生活 “助手”,重塑万亿级应用生态:
制造业:柔性生产成主流
库卡(广东)的空调装配线凭借多型号兼容技术,实现柔性生产对定制化需求的高效适配,客户可按需定制产品型号,产线通过快速切换工装夹具,1 小时内就能完成从标准机型到个性化机型的生产转换。 在 3C 电子行业,大族机器人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柔性生产实力。在手机代工领域,一台E10 协作机器人倒装配合第七轴导轨,可同时服务四台激光切割机上下料,将人力配置优化至 1 人监管多台设备;操作人员仅需简单培训,就能快速切换产品型号,轻松应对 3C 产品迭代快的挑战。
农业 :科技赋能 “智慧田野”
哈工大激光除草机器人识别准确率 98%,精准 “斩草” 不伤苗;广东 “机器人 + 林业” 覆盖全产业链,植保效率提升 3 倍,用科技武装“绿水青山”。
医疗 & 养老:精准与温情的结合
思灵机器人的微创手术系统定位精度 0.1mm,创口缩小40%,助力老年患者加速康复;菲力斯外骨骼康复系统让患者康复周期缩短30%,净生物能消耗降 8%,轻量化设计提升穿戴体验;珞石骨科手术导航系统螺钉植入精度 0.5mm,护理机器人可自动翻身监测,降低人工照护强度 40%。这些技术既做 “外科圣手”,也当 “康复伙伴”,让医疗养老在精准中兼具温度。
物流仓储:无人化重构成本结构
赛那德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推动物流仓储向无人化、智能化升级。其自主装卸机器人 iLoabot-M 运用 AI 感知与自动驾驶技术,装卸效率达 1800箱 / 小时,较传统方案提升300%,支持多形态货物装卸且无需改造现有设施,已服务中国外运、顺丰等龙头企业并远销海外。
产业新趋势:从 “替代人力” 到 “创造价值”
机器人产业的进化,不止于 “数量增长”,更在场景创新与价值重构:
1 工业机器人:“柔性化 + 协作化” 爆发
传统工业机器人 “刚性作业” 的局限被打破,协作机器人(Cobot) 成为新风口。通过力觉传感器,机器人与工人 “协同作业”—— 汽车维修车间,机器人辅助举升 heavy parts;3C 产线,人机协同组装精密部件。2024 年,协作机器人市场增速超 45%,预计 2028 年规模突破 120 亿美元 。
2 服务机器人:“情感化 + 专业化” 突破
服务机器人不再是 “冰冷工具”。养老陪伴机器人通过情感计算,识别老人情绪并主动陪伴(抑郁倾向干预率提升 35%);医疗手术机器人凭借亚毫米级精度,完成复杂心内手术。2024 年,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350 亿元 ,“懂需求、能共情” 的机器人加速走进生活。
3 特种机器人:“极限场景” 的拓荒者
在人类难以抵达的领域,特种机器人成为 “先锋”:消防灭火机器人承受1000℃+高温 冲入火场,深海探测机器人下潜至11000 米马里亚纳海沟,太空机器人助力空间站建设。2024 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出口增长 32%,成为高端制造 “新名片”。
中国机遇: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突围
尽管核心部件仍存短板,但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展现强大韧性:
市场规模:2024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470 亿美元(占全球40%),预计 2028 年增至 108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23%;技术突破:工业机器人密度从 2017 年 97 台 / 万人,飙升至 2024 年520 台 / 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 30%+;产业生态:已建立从设计到组装的完整供应链,工业机器人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超 55%(2024 年 ),服务机器人本土化率超 90%。政策支持:“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规划明确,2025 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75%,产业规模突破 6500 亿元 。从上游的 “技术攻坚”,到下游的 “场景深耕”,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 “加速度” 改写全球竞争格局。
从政策红利到技术突破,机器人产业正以破竹之势重塑各行业格局。工业产线、医疗康养、物流仓储…… 机器人不仅是效率的代名词,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活变革的核心力量。 面向未来,具身智能、绿色制造等新赛道已然开启,机器人的应用边界还将不断拓展。尽管技术瓶颈与产业协同挑战仍在,但随着各方合力突破,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正加速到来。
展望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无限机遇正等待发掘,而 2025 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将成为汇聚产业力量、共探发展新篇的重要平台。
2025 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正火热招展中!
9 月 23 日 - 9 月 27 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7.1H&8.1H
聚焦机器人全产业链,全方位呈现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成果。同期举办多场行业论坛,携手龙头企业解码产业趋势。展会预计吸引20 万 +专业观众到场,更有「CIIF 机器人展奖」加持品牌曝光,为企业提供技术首发、商业对接的优质平台。
诚邀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抢占展位,共赴这场汇聚技术首发、场景落地与商业机遇的行业盛会!
交通指南
RS导览小贴士:
1.如果您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徐泾东站4/5/6号口直达展馆西登陆厅,沿着中央广场往东即可到达7.1H&8.1H;
2.如果您自驾车可从国家会展中心18号口(涞港路段),进入南广场指定停车场。从南登陆厅即可到达7.1H&8.1H.
参考资料:
CIIF
举办地区:上海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崧泽大道333号
展览面积:300000㎡
观众数量:181346
举办周期:1年1届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